但有的理学家以道为气化运行的过程,器为气化所成的具体事物,有的以道为形而上的所当然者,器为形而下的具体存在。
他在《乾坤衍》中讲翕辟成变,实际上就是讲心、物二者的关系。熊十力哲学具有深刻的生态学意识。
他对西方哲学的了解虽然有限,但是,他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某些重要特点的把握却是准确的。但这些说法所表达的一个最根本的意思不是别的,正是整体与个别、部分的关系问题。故阳明致良知,仍是孔子求仁之旨,非有异于孔子也。[33] 这就明确地指明,本体即实体本身就是功能,功能即流行,更确切地说,本体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行过程。以生生之德为一切道德之源,同道德之源即仁心也[83]是一个意思,说明仁的本质就是生即生命创造,在人而言,就是爱即生命关怀。
[42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68页。孔子所说的志,则是意的方面,这也是孔子特别重视的。其实二者是互相联系的,只有伟大的时代和伟大人物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,也只有伟大的音乐作品才能陶冶人的性情,培养人的道德品质,感发人的志气。
良知是从总体上说,以其为实理,故叫作诚。但是,他也是理性主义者。[15]《论语·公冶长篇》。[84]《与俞纯夫》,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
人的美感体验,正是通过对具体对象的感受,才升华为整体性的美感境界,即天人合一境界。王阳明所谓本体之乐,不离经验知觉,亦不离客观对象。
[68] 所谓吾与点也,也是说三子只是事上着到,曾点却在这里著到[69]。礼乐是治心的工具,但所治之心是血气心知之心、喜怒哀乐之心,是情而不是性。他把自己一生的学习道路归结为如下几个阶段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才见得万物非万物,我非我,浑然一体,此身在天地间,无少欠缺,何乐如之?[85] 这种人即天,天即人,人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,虽是合诚、仁、乐而为一的整体境界,但是和宋明理学家不同。
[69]《语录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。他一方面强调心智或理智对于情感的调节作用,即所谓以理节情。[6] 韶乐为什么尽善尽美,武乐为什么尽美而未尽善,这里不仅有道德内容,而且有政治内容,我们不去评论。它和诚、仁等范畴一样,代表天人合一、心理合一这样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。
前者是后者的体现和完成,不是在我之外别有天地之化。故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
这不是那种感情的物质享受之乐,如富贵贫贱之类,这些都是外在的,只有道德人格的塑造是自己的事情,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,因此,他主张安贫乐道,即追求道德上的自我满足。[33] 人民有好恶的情感需要,必须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音乐以应之,因此,他积极提倡音乐以满足人民的需要,反对墨子的非乐主张。
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不忧就是乐,只有具备了仁德,才能体验到心中之乐,而仁就在你自己的心里,不在心外,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二是情以动为特点,动是相对于静而言的,既然由外物引起,则必然感物而动,因此情只是心理的情感活动,并不是性。心中斯须不和不乐,而鄙诈之心入之矣。以欲忘道,则惑而不乐。作为情感体验,它一方面强调理性的普遍原则,另方面又提倡超理性的本体境界。这就赋予审美意识以道德原则,如能反身而诚,便能实现天人一体之乐。
化性起伪的结果,便是乐得其道而不是乐得其欲,人的情感感受从而也就升华为理性化的体验。他一方面用悠然、冲然、淡然来说明其超功利性,即说明美感境界完全出于自然,超然于一身之外,超然于名利之外,另方面又用廓然、胎然、坦然[74]说明其道德功利性,即以仁为广居,以义为安宅。
因此,必须制礼作乐,以养其情,导其乐,使之合于社会的礼义文理,即合于社会文明的需要。[66]《明儒学案》卷四十四。
[44] 又说: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,问之,云:‘与自家意思一般。中和之性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,它在礼乐的作用、启发之下,便能油然而生出易直子谅之心,同时,便能产生一种美感体验,这种体验就是乐。
这里,能不能实践道德人性是最根本的,因为它是美的内在根据,乐的本质所在。所谓吾与点也之意,就是物我两忘,天人一体,把自己完全融化在自然界,超然物外,达到了超功利的境界。程颐在《养鱼记》中,表达了这种思想。照孟子所说,如果能尽其爱亲敬兄之心,能做到心无愧怍而又兼善天下,就会感受到人生的最大快乐,而作一个王者以统治天下,根本不在其列。
王夫之着重从主客体关系论证了美感问题,认为任何美的事物都是情感和对象的统一,即情景合一。他在评论古代音乐时说:子谓韶,‘尽美矣、又尽善也。
[73] 这种乐,不是与具体对象结合所产生的美感,而是同整个自然界、整个宇宙的合一,是一种超越的整体的美感体验。对孔子思想的这个解释,带有理学形而上学的特点。
可欲之谓善,实际上是指人的自觉的道德需要,也是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,如四端之类。尽其性,行乎情而真,以性正情也。
另方面,正因为如此,需要体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。王夫之的天人合一论,在美学上也是从情景合一开始的,而这一理论,在明以后的诗论中已普遍出现。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孔子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,但他的理想是实现人生的自由境界。
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明镜之应物,美者美,丑者丑,一照而皆真,这叫生其心处。
美的原则既是普遍的理性原则,又是超理性的绝对本体,既是动态的功能或过程,又具有实体性。按照王夫之的思想,情来源于性,性来源于天。
因此,他反对不求诸己而求于外的博闻强记、荣华其言之学,主张直接体验。有诸己之谓信,信和诚有内在联系,都是指内在的良知良能或道德实体。